: 郭守敬,字若思,河北邢台人。生有异操,不为嬉戏事。大父荣,通五经,精于算数、水利。时刘秉忠、张文谦、张易、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,荣使守敬从秉忠学。 中统三年,文谦荐守敬习水利,巧思绝人。世祖召见,面陈水利六事:其一,中都旧漕河,东至通州,引玉泉水以通舟,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。通州以南,于兰榆河口径直开引,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,以避浮鸡氵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。其二,顺德达泉引入城中,分为三渠,灌城东地。其三,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,失其故道,没民田千三百余顷。此水开修成河,其田即可耕种,自小王村经滹沱,合入御河,通行舟筏。其四,磁州东北滏、漳二水合流处,引水由滏阳、邯郸、洺州、永年下经鸡泽,合入沣河,可灌田三千余顷。其五,怀、孟沁河,虽浇灌,犹有漏堰余水,东与丹河余水相合。引东流,至武陟县北,合入御河,可灌田二千余顷。其六,黄河自孟州西开引,少分一渠,经由新、旧孟州中间,顺河古岸下,至温县南复入大河,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。每奏一事,世祖叹曰:“任事者如此,人不为素餐矣。”授提举诸路河渠。四年,加授银符、副河渠使。 至元元年,从张文谦行省西夏。先是,古渠在中兴者,一名唐来,其长四百里,一名汉延,长二百五十里,它州正渠十,皆长二百里,支渠大小六十八,灌田九万余顷。兵乱以来,废坏淤浅。守敬更立闸堰,皆复其旧。二年,授都水少监。守敬言:“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,可通漕运,及见查泊、兀郎海古渠甚多,宜加修理。”又言:“金时,自燕京之西麻峪村,分引卢沟一支东流,穿西山而出,是谓金口。其水自金口以东,燕京以北,灌田若干顷,其利不可胜计。兵兴以来,典守者惧有所失,因以大石塞之。今若按视故迹,使水得通流,上可以致西山之利,下可以广京畿之漕。”又言:“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,西南还大河,令其深广,以防涨水突入之患。”帝善之。十二年,丞相伯颜南征,议立水站,命守敬行视河北、山东可通舟者,为图奏之。 初,秉忠以《大明历》自辽、金承用二百余年,浸以后天,议欲修正而卒。十三年,江左既平,帝思用其言,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,分掌测验推步于下,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,左丞许衡参预其事。守敬首言:“历之本在于测验,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。今司天浑仪,宋皇祐中汴京所造,不与此处天度相符,比量南北二极,约差四度;表石年深,亦复欹侧。”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。既又别图高爽地,以木为重棚,创作简仪、高表,用相比覆。又以为天枢附极而动,昔人尝展管望之,未得其的,作候极仪。极辰既位,天体斯正,作浑天象。象虽形似,莫适所用,作玲珑仪。以表之矩方,测天之正圜,莫若以圜求圜,作仰仪。古有经纬,结而不动,守敬易之,作立运仪。日有中道,月有九行,守敬一之,作证理仪。表高景虚,罔象非真,作景符。月虽有明,察景则难,作窥几。历法之验,在于交会,作日月食仪。天有赤道,轮以当之,两极低昂,标以指之,作星晷定时仪。又作正方案、丸表、悬正仪、座正仪,为四方行测者所用。又作《仰规覆矩图》、《异方浑盖图》、《日出入永短图》,与上诸仪互相参考。 十六年,改局为太史院,以恂为太史令,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,给印章,立官府。及奏进仪表式,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,至于日晏,帝不为倦。守敬因奏:“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,书中见者凡十三处。今疆宇比唐尤大,若不远方测验,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,昼夜长短不同,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,即目测验人少,可先南北立表,取直测景。”帝可其奏。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,分道而出,东至高丽,西极滇池,南逾朱崖,北尽铁勒,四海测验,凡二十七所。 十七年,新历告成,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: 臣等窃闻帝王之事,莫重于历。自黄帝迎日推策,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,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。爰及三代,历无定法,周、秦之间,闰余乖次。西汉造《三统历》,百三十年而后是非始定。东汉造《四分历》,七十余年而仪式方备。又百二十一年,刘洪造《乾象历》,始悟月行有迟速。又百八十年,姜岌造《三纪甲子历》,始悟以月食冲检日宿度所在。又五十七年,何承天造《元嘉历》,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。又六十五年,祖冲之造《大明历》,始悟太阳有岁差之数,极星去不动处一度余。又五十二年,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,五星有迟疾留逆。又三十三年,刘焯造《皇极历》,始悟日行有盈缩。又三十五年,傅仁均造《戊寅元历》,颇采旧仪,始用定朔。又四十六年,李淳风造《麟德历》,以古历章蔀元首分度不齐,始为总法,用进朔以避晦晨月见。又六十三年,一行造《大衍历》,始以朔有四大三小,定九服交食之异。又九十四年,徐昂造《宣明历》,始悟日食有气、刻、时三差。又二百三十六年,姚舜辅造《纪元历》,始悟食甚泛余差数。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,历经七十改,其创法者十有三家。 自是又百七十四年,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历,臣等用创造简仪、高表,凭其测实数,所考正者凡七事: 一曰冬至。自丙子年立冬后,依每日测到晷景,逐日取对,冬至前后日差同者为准。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半,又定丁丑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七十刻;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后三十三刻;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半;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半。各减《大明历》十八刻,远近相符,前后应准。二曰岁余。自《大明历》以来,凡测景、验气,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,用以相距,各得其时合用岁余。今考验四年,相符不差,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,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,其二十五分为今历岁余合用之数。三曰日躔。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,推求日躔,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,黄道箕九度有奇。仍凭每日测到太阳躔度,或凭星测月,或凭月测日,或径凭星度测日,立术推算。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,凡三年,共得一百三十四事,皆躔于箕,与月食相符。四曰月离。自丁丑以来至今,凭每日测到逐时太阴行度推算,变从黄道求入转极迟、疾并平行处,前后凡十三转,计五十一事。内除去不真的外,有三十事,得《大明历》入转后天。又因考验交食,加《大明历》三十刻,与天道合。五曰入交。自丁丑五月以来,凭每日测到太阴去极度数,比拟黄道去极度,得月道交于黄道,共得八事。仍依日食法度推求,皆有食分,得入交时刻,与《大明历》所差不多。六曰二十八宿距度。自汉《太初历》以来,距度不同,互有损益。《大明历》则于度下余分,附以太半少,皆私意牵就,未尝实测其数。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,每度分三十六分,以距线代管窥,宿度余分并依实测,不以私意牵就。七曰日出入昼夜刻。《大明历》日出入夜昼刻,皆据汴京为准,其刻数与大都不同。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高下,黄道出入内外度,立术推求每日日出入昼夜刻,得夏至极长,日出寅正二刻,日入戌初二刻,昼六十二刻,夜三十八刻。冬至极短,日出辰初二刻,日入申正二刻,昼三十八刻,夜六十二刻。永为定式。 所创法凡五事:一曰太阳盈缩。用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,依立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极差积度,比古为密。二曰月行迟疾。古历皆用二十八限,今以万分日之八百二十分为一限,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,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,其迟疾度数逐时不同,盖前所未有。三曰黄赤道差。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,今依算术句股弧矢方圜斜直所容,求到度率积差,差率与天道实吻合。四曰黄赤道内外度。据累年实测,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,以圜容方直矢接句股为法,求每日去极,与所测相符。五曰白道交周。旧法黄道变推白道以斜求斜,今用立浑比量,得月与赤道正交,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,拟以为法。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,于理为尽。 十九年,恂卒。时历虽颁,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,尚皆未有定稿。守敬于是比次篇类,整齐分杪,裁为《推步》七卷,《立成》二卷,《历议拟稿》三卷,《转神选择》二卷,《上中下三历注式》十二卷。二十三年,继为太史令,遂上表奏进。又有《时候笺注》二卷,《修改源流》一卷。其测验书,有《仪象法式》二卷,《二至晷景考》二十卷,《五星细行考五十卷》,《古今交食考》一卷,《新测二十八舍杂坐诸星入宿去极》一卷,《新测无名诸星》一卷,《月离考》一卷,并藏之官。 二十八年,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,可至开平;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。朝廷遣守敬相视,滦河既不可行,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。其一,大都运粮河,不用一亩泉旧原,别引北山白浮泉水,西折而南,经甕山泊,自西水门入城,环汇于积水潭,复东折而南,出南水门,合入旧运粮河。每十里置一闸,比至通州,凡为闸七,距闸里许,上重置斗门,互为提阏,以过舟止水。帝览奏,喜曰:“当速行之。”于是复置都水监,俾守敬领之。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,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。先是,通州至大都,陆运官粮,岁若干万石,方秋霖雨,驴畜死者不可胜计,至是皆罢之。三十年,帝还自上都,过积水潭,见舳舻敝水,大悦,名曰通惠河,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,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。守敬又言:于澄清闸稍东,引水与北霸河接,且立闸丽正门西,令舟楫得环城往来。志不就而罢。三十一年,拜昭文馆大学士、知太史院事。 大德二年,召守敬至上都,议开铁幡竿渠,守敬奏:“山水频年暴下,非大为渠堰,广五七十步不可。”执政吝于工费,以其言为过,缩其广三之一。明年大雨,山水注下,渠不能容,漂没人畜庐帐,几犯行殿。成宗谓宰臣曰:“郭太史神人也,惜其言不用耳。”七年,诏内外官年及七十,并听致仕,独守敬不许其请。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,定著为令。延祐三年卒,年八十六。 【参考
《礼记·学记》《大道之行也》《虽有嘉肴》《曾子易箦》《凡音,生于人心者也》《鸿门宴》《与朱元思书》《橘颂》《阿房宫赋》《五人墓碑记》《三藏法师传》《隋文帝不赦子》《歇后语》《凡音,生于人心者也》《大道之行也》《虽有嘉肴》《曾子易箦》《鸿门宴》《吴均与朱元思书》《屈原橘颂》《阿房宫赋》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《五人墓碑记》《报任安书》《蜀道难》《秦晋崤之战》《赵普》《指南录后序》《张中丞传后叙·》《与元微之书》《原毁》《兴贤》《屈原列传》《六一居士传》《伤仲永》《江南春绝句》《春夜喜雨》《荔枝赋并序》《敬鬼神而远之》《论毅力》《卖柑者言》《永之氓》《潘阆酒泉子》《学以致其道》《放鹤亭记》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《狱中杂记》《李清照一剪梅》《王冕求学》《张志和渔歌子》《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》《大天而思之,孰与物畜而制之》《伯夷列传》《右溪记》《书愤》《周公诫子》《察今》《礼记·学记》《帝问侍臣盗贼》《韩非子猛狗与社鼠》《陈模重游鼓山记》《戴表元二歌者传》《宋史·吕祖泰传》《汉书·艺文志·诸子略》《黄宗羲胡玉吕传》《明史·志第六十一河渠·运河》《颜元漳南书院记》《陆游家世旧闻》《管同记鸽》《金史·张行简传》《旧唐书·高士廉传》《汪琬张赫传》《宋史·张根传》《苏轼宝绘堂记》《明史·郑岳传》《周书·薛憕传》《后汉书·崔瑗传》《聊斋志异·赵公传》《清史稿·陈汝成传》《宋濂吴德基传》《杨师孔法华山看梅记》《后汉书·郑孔荀列传·郑太传》《陶渊明饮酒》《李白行路难(其一)》《袁宏道天目》《荀子天论》《宋玉风赋》《黄州新建小竹楼记》《天下有道,丘不与易也》《旅夜书怀》《婴宁》《范仲淹苏幕遮》《甘罗传》《淳于髡》《孙膑》《枭将东徙》《孔雀东南飞》《刘安世》《于园》《阎伯理黄鹤楼》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《史记·乐毅列传·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》《史记·平准书第八》《史记·苏代传》《陈胜王凡六月》《史记·平淮书》《史记·田儋传》《史记·戎王使由余于秦》《史记·淮阴候列传》《史记·鲁仲连传》《史记·三王世家》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《史记·朝鲜列传》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《史记·张骞出使西域》《史记·司马穰苴传》《史记·张良传》《史记·卫青传》《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》《史记·灌将军夫者》《史记·老子传》《史记·彭越传》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》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《史记·孝景本纪》《魏文侯卜相》《史记·张汤传》《史记·陆贾传》《史记·晋世家》《史记·万石张叔列传》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《史记·甘茂列传》《史记·郑当时传》《史记·西南夷君长以什数》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全文》《史记·樗里子传》《史记·孙叔敖传》《史记·张廷尉释之者》《史记·司马迁传》《史记·窦太后传》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》《郭守敬传》《戴胄犯颜执法》《郑板桥开仓济民》《谨饬》《邹孟轲之母也》《卧薪尝胆》《小时了了》《袁虎少贫》《魏文侯问李克》《枯梧树》《三藏法师传》《二翁登泰山》《宋史·吴中复传》《欧阳晔传》《九疑山图记》《彭渊材初见范文正画像》《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》《英烈夫人祠记》《孔子见罗雀者》《苏洵二十七始发愤》《隋文帝不赦子》《陌上桑》《荷蓧丈人》《望岳》《杜牧江南春》《黄庭坚诉衷情》《上邪》《白居易长恨歌》《温庭筠商山早行》《游山西村》《袁中道游岳阳楼记》《前赤壁赋》《王维汉江临泛》《白居易钱塘湖春行》《岳飞满江红》《杜甫咏怀古迹(其三)》《杜甫客至》《临江仙》《齐桓公求管仲》《沁园春·雪》《世说新语二则(期行,乘船)》《杜甫登岳阳楼》《陈涉世家》《太史公自序》《陈涉世家之吴广素爱人》《史记吴既赦越》《高祖本纪》《李牧传》《鲁人曹沫》《项羽本纪》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《史记·叔孙通传》《史记·吴起传》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《司马穰苴列传》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《巨鹿之战》《乐民之乐,忧民之忧》《陆游钗头凤》《观刈麦》《周处》《伐檀》《诗经无衣》《静女》《蜀相》《自述苦学》《白居易卖炭翁》《垓下之围》《魏晋士人轶事四则》《王六郎》《国殇》《为政以德》《待贾而沽》《无名氏醉太平》《过故人庄》《橘逾淮为枳》《春夜洛城闻笛》《江南逢李龟年》《送元二使安西》《过秦论》《郑人逃暑》《李贺小传》《活水源记》《子罕弗受玉》《孔子世家》《方山子传》《指喻》《病入膏肓的》《阳子之宋》
Drop Your Message